中药里的“五味”如何影响人的健康
“五味”即酸甜苦辣咸,我们所熟知的是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对食物的感受性,中药的“五味”则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等五种味道。除了带给我们的感受性不同之外,它同样可以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。每种味道的药物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对人体的影响,进而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。
五味与五脏相宜之意。《素问·五藏生成篇》:“心欲苦,肺欲辛,肝欲酸,脾欲甘,肾欲咸,此五味之所合也。”
酸生肝 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,有防感冒、降血压、软化血管之功效。以酸味为主的酸梅、石榴、西红柿、山楂、橙子,均含有维生素C,可防癌、抗衰老、防治动脉硬化。但过量使用酸味药物也可能引发胃酸过多、刺激胃黏膜等问题。
苦生心 古有良药苦口之说,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、能燥、能坚阴,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。像橘皮、苦杏仁、苦瓜、百合等,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,防治各种疮症。
甘入脾 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、补充热量、解除疲劳、调胃解毒,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。如红糖、桂圆肉、蜂蜜、米面食品等,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择。
辛入肺 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、理气之功效。如生姜、紫苏等辛味药物常被用于驱散风寒,缓解恶寒发热、头痛鼻塞等症状。民间亦有“冬吃萝卜、夏吃姜”的说法,即是把姜作为夏季排寒的食物或药物来应用。再如人们常吃葱、姜、蒜、辣椒、胡椒,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,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,又可调理气血、疏通经络的作用,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,但患有痔疮便秘、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。
咸入肾 咸为五味之冠,百吃不厌。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、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。咸味有泄下、软坚、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。如盐、海带、紫菜、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。但过量使用咸味药物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,如水肿、高血压等。
四时之气,更伤五脏。阴之所生,本在五味,阴之五宫,伤在五味。是故味过于酸,肝气以津,脾气乃绝。味过于咸,大骨气劳,短肌,心气抑。味过于甘,心气喘满,色黑,肾气不衡。味过于苦,脾气不濡,胃气乃厚。味过于辛,筋脉沮弛,精神乃央。是故谨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气血以流,腠理以密,如是则骨气以精,谨道如法,长有天命。
如果过食酸味,肝气已津,脾气乃绝。因为过食酸味的话,肝气津液会增加太多,会伤到木。木会伤到土,会伤到脾脏。如果吃太咸,咸味太重,口味太重,大骨伤,气劳短肌会伤到我们的骨骼。肾水伤到的话,咸味太重,会影响心脏。
味过于甘,心气喘满,色黑,肾气不衡,吃的太甜,会伤到肾脏。肾脏伤到了,会看到黑色,我们人五脏里面肝心脾肺肾,配合着五脏的原色是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。
所以心欲得苦味,肺欲得辛味,肝欲得酸味,脾欲得甘味,肾欲得咸味。这就是五味、五脏与人体健康的相合关系。
饮食五味正常,能滋养人体五脏,保持身体健康。五味偏嗜太过,则可使五脏受损而发病。总之,正确使用中医饮食需要综合考虑个人体质、食物性味、饮食节制与平衡以及季节变化等因素。通过合理搭配食物、适量进食、顺应自然规律,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饮食的养生作用,维护身体的机能健康。
因此,在中药的使用过程中,五味搭配和剂量的控制至关重要。药物的性味不同,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同。如果四气五味搭配不当,则对健康有害而无益。因此,在选择药物,尤其是在进行“食疗”“食补”时,应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,合理选择,避免盲目用药或过量使用。同时,也应注意饮食的均衡,避免长期大量摄入某一种味道的食物,以保持身体的健康。
- 2024-01-16
- 2024-01-16
- 2024-01-16
- 2024-01-16
- 2024-01-16
- 2024-01-16
- 2024-01-16
- 2024-01-16